首页 > 电影新闻 > 正文

张艺谋和王志平两代导演的光影对话与黄土地的影像重构
2025-04-27 09:49:45   来源:中国电影新闻网   作者:   评论:0 点击:

  在中国电影版图中,张艺谋与新生代导演王志平如双峰并峙——前者以「文化符号建构」锚定陕西电影的国际坐标,后者以现实肌理书写开启黄...
  在中国电影版图中,张艺谋与新生代导演王志平如双峰并峙——前者以「文化符号建构」锚定陕西电影的国际坐标,后者以“现实肌理书写”开启黄土地的现代性叙事。从《红高粱》的图腾化陕北到《无根之尘》的生活化黄土地,两代导演的创作轨迹,恰似一部陕西电影从“文化他者”迈向“主体言说”的精神蜕变史。这部由文化学者张龙担任总策划、芦苇领衔监制,协同张阿利、竹子(魏杨青)、牛鸿英组成监制矩阵,霍廷霄担纲艺术总监、肖云儒出任文学顾问的《无根之尘》,深植贾平凹、陈忠实、路遥的文学根系,在本土文艺精英的集体赋能中,以贯穿全片的「有我呢」为情感纽带,通过李宝安、潘元甲、贺雨禾、涂小娅四位主演的细腻演绎,完成了对地域影像的革新性书写。

\

  张艺谋:文化符号的时空塑形者

  张艺谋的创作堪称陕西文学的“视觉转译工程”,其与芦苇(编剧)、霍廷霄(美术)构筑的“符号三角”,实质是对贾平凹地域符号、陈忠实历史框架的影像提纯。在《活着》中,他将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里平民的韧性,淬炼成福贵牵牛回首的命运隐喻;《红高粱》则以陈忠实《白鹿原》的史诗张力为核,用燃烧的高粱地塑造东方原始生命力的国际符号。霍廷霄在《秋菊打官司》中设计的窑洞群像,既是贾平凹商州秘境的视觉转译,更是肖云儒“西部文化根脉”理论的影像具现——秋菊推车的剪影,成为西方认知中国乡村的“文化编码”,奠定了陕西电影的国际美学辨识度。这一阶段的创作以“文学符号影像化”策略,将黄土地塑造成国际影坛的东方美学地标,却也因过度符号化,使地域文化简化为窑洞、腰鼓、坎肩的标签集合,亟待新生代突破“他者凝视”的审美窠臼。

\

  王志平:在文学根系上生长的现实解构者

  王志平以《无根之尘》的“双男主双女主”群像多线叙事,解构传统地域影像的符号桎梏。影片通过郭春海(李宝安饰)、李有根(潘元甲饰)、朱美丽(贺雨禾饰)、幸福(涂小娅饰)的命运交织,以城市化进程中的四合院、打工者出租屋等场景颠覆传统“窑洞+坎肩”的符号想象,并以贾樟柯式的长镜头美学捕捉生活肌理,展现黄土地在城市化浪潮中的精神阵痛。“有我呢”这句脱胎于路遥“平民韧性”的日常话语,经王志平剧本赋能、霍廷霄视觉凝练,成为贯穿“生存焦虑、迷途救赎”的情感内核。王志平的叙事将郭春海的农民工焦虑与《人生》的城乡困境形成互文,李有根的人性转变则延续了《白鹿原》对复杂人格的文学开掘;霍廷霄以灰黄写实长镜头捕捉土炕上的智能手机、县城街巷的汽车掠过老砖墙、四合院晾衣绳与摩天楼的光影叠合等细节,如贾樟柯在《站台》中对县城青年的凝视般,将路遥笔下的“城乡二元困境”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隐喻。四位主演的表演如「从黄土地肌理中生长出的生命样本」:李宝安演绎的乡村父亲承载着路遥式的坚韧,其在建筑工地独坐在钢筋堆上的长镜头,以贾樟柯标志性的“静默凝视”传递生存重量;潘元甲塑造的迷途青年延续着陈忠实式的人性思辨,其在出租屋土炕喝酒的长镜头中,通过酒杯晃动的节奏外化内心挣扎,被评审团评价为“贾樟柯式纪实美学的黄土变奏”。

\

\

\

\

\

\

\

\

\

\

  《无根之尘》国际获奖全览(三届电影节17项大奖)

  

\

 

  代际对话:从“文化光谱”到“生命交响”的美学共振

  张艺谋与王志平的创作并非对立,而是黄土地影像的一体两面,共同构成陕西电影的“双核驱动”:

  文化根脉的守护者与拓荒者:张艺谋以“符号化叙事”为黄土地建立国际美学坐标系,如陈忠实笔下的“塬上碑石”奠定文化厚度;王志平以“生活化叙事”打破符号桎梏,以四合院长镜头、打工者出租屋全景等贾樟柯式影像语言解构“窑洞+坎肩”的传统符码,似贾平凹书中的“商州溪流”注入现代活力,两者共同完成“传统文明—现代转型”的光谱拼图。

\

  文学资源的转译者与激活者:张艺谋将路遥的“平民韧性”淬炼成福贵的命运符号,王志平则让路遥的“城乡焦虑”生长为郭春海在长镜头中的真实挣扎;前者是“从文学到符号”的美学提纯,后者是“从文学到生活流”的质感还原,共同诠释地域文学的影像可能性。

  

\

 

  《无根之尘》电影总策划、文化学者张龙和演职团队

  国际对话的双声道:张艺谋用《英雄》的武侠奇观传递黄土地的“美学强音”,王志平以《无根之尘》中郭春海穿越城中村的连续长镜头发出黄土地的「日常低语」——前者构建文化辨识度,后者以贾樟柯式“让现实自己流淌”的叙事赋予情感共情力,形成“宏大叙事—个体诗学”的立体传播。

  结语:在互鉴中生长的黄土地影像

  

\

 

  《无根之尘》电影总策划、文化学者张龙题字

  从张艺谋的“符号觉醒”到王志平的“生命自觉”,陕西电影始终在传承中突破,在突破中回望:霍廷霄从张艺谋电影的“美术塑形”(如《大红灯笼》的视觉建构)到王志平作品的“艺术总监”(如《无根之尘》中四合院生活长镜头的细腻调度),见证着「符号美学—纪实美学」的兼容共生;芦苇在张艺谋时代书写《活着》的“历史寓言”,又在王志平时代监制《无根之尘》的“平民史诗”,印证着文学根系在不同时代的生命力。17项国际奖项不仅是对个体创作的认可,更是对“陕西电影生态”的致敬——这里既有张艺谋搭建的国际舞台,也有王志平以贾樟柯式长镜头开垦的现实沃土,更有芦苇、霍廷霄、肖云儒等文艺精英的持续赋能。黄土地的影像力量,从来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和声:当《红高粱》的鼓点与《无根之尘》中城中村巷道的长镜头环境音在影史长河中交织,我们看见的是黄土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出的自我更新之路——它以符号为根,以生活为叶,最终生长为一棵既能承接历史风雨、又能沐浴时代阳光的参天大树,让世界在影像中看见黄土地的文化厚度与生命温度。(张栢溪)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烤串江湖,侠义人生!文旅短剧《锦州烧烤侠》带你领略这座英雄城市的魅力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分享到: 收藏